1 樞紐規劃概況
⑴ 規劃概況
贛州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08~2020年,規劃范圍與贛州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范圍相一致。
規劃到2020年,將在贛州市區將形成“五客七貨”的站場格局。
五個客運樞紐分別是:贛州綜合客運樞紐站、贛州汽車客運西站、贛州汽車客運東站、贛州汽車客運南站、南康汽車客運站,規劃總占地面積24.4萬m2,規劃日均旅客發送能力6.66萬人。
七個貨運樞紐分別是:梅林貨運站、沙河物流中心、水西物流中心、開發區物流中心、南康物流配送中心、贛州黃金機場空港物流中心、贛州綜合物流園區7個站場組成,總規劃吞吐能力1200萬t/年,總規劃占地面積218.7萬m2。
⑵ 實施安排
貨運樞紐規劃實施安排:近期(2008-2015年),贛州共新建四個貨運站場,分別為:沙河物流中心、開發區物流中心、贛州黃金機場空港物流中心和贛州綜合物流園區。遠期(2016—2020年),新建梅林貨運站、水西物流中心,南康物流配送中心,到規劃期末形成“五中心一貨一園區”的格局。
客運樞紐規劃實施安排:近期將重點建設贛州綜合客運樞紐站,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保留贛州汽車客運總站、贛州汽車東站、西河汽車站、贛州汽車客運東站、贛州汽車客運西站、南康市汽車東站、南康市汽車站。
從2016年開始,逐步完善贛州綜合客運樞紐站,開始擴建贛州汽車客運東站、南康汽車客運站和贛州汽車客運西站,新建贛州汽車客運南站。到規劃期末,形成“四客一樞紐”的格局
2 環境現狀
2.1 自然環境
⑴贛州地處南嶺、武夷山、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丘陵占61%,山地占22%,盆地占17%。
⑵贛州屬亞熱帶的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生長季長,冷暖變化顯著,降水豐沛但分配不均等特點。
⑶ 贛州市位于贛江上游,境內大小河流1270條,河流面積14.49萬hm2。
⑷ 贛州市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土壤類型多樣,森林土壤有黃壤、石灰土和紫色土,黃壤為地帶性土壤。
2.2 社會環境
贛州市轄1個市轄區、15個縣、2個縣級市:章貢區、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于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總面積3.94萬km2。
項目直接影響區章貢區面積478km2,占全市面積的1.21%;贛縣面積2993km2,占全市面積的7.64%;南康市1796km2,占全市面積的4.56%。
2.3 環境質量現狀
⑴ 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2009年,贛州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
⑵ 水環境質量現狀
贛州市地表水質質量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Ⅱ-Ⅳ類水質標準,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88%。
⑶ 聲環境質量現狀
贛州市中心城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
3 環境影響分析
3.1 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樞紐規劃區域內涉及有1處自然保護區:章貢區峰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級別為縣級,保護類型主要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面積12314.4 km2。規劃各站場的距離峰山自然保護區均在1km以上,因此各站場的建設不會對生態敏感目標產生影響。
公路運輸樞紐規劃的實施導致生物量每年永久損失2832.09t,實施不會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明顯影響,也不會改變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群落結構。
3.2 水環境影響分析
⑴ 站場在建設期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有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施工機械產生的少量油污水和生產活動產生的生產廢水等;站場營運期主要的污水來源包括過往旅客、司乘人員和站場工作人員等產生的生活污水和過往車輛洗車產生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經預處理至滿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3082-1999)后,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水管網,進入相應的市政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對周圍水體沒有影響。
⑵ 通過疊圖法識別,項目規劃的各站場距離章江、貢江水體最近為1.0km,站場建設不會直接影響各水體水質。
⑶各站場建成運營后,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介于9.6~40.0t/d之間。目前贛州市白塔上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6萬t/d,產生量只占其處理量的0.0041%~0.0098%,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只占其日處理能力的0.17%,不會對贛州市污水處理能力造成壓力。
3.3 聲環境影響分析
站場噪聲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車輛交通噪聲,二是站場內配套設施運轉產生的噪聲。
根據估算,從保證人體健康與安寧角度考慮,貨運站場作業區工人的工作時間一般應控制在4小時以內,客運站場作業區工人的工作時間一般應控制在8小時以內;貨運站場在布局設計時應將高噪聲設施布置在距離場界150m以內,客運站場在布局設計時應將高噪聲設施布置在距離場界100m以內,以減小站場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根據規劃站場的噪聲功能區劃,各個規劃站場場界外的達標距離分別為:客運站場為場界外側62m,貨運站場場界外側40m。規劃站場本身對周邊的噪聲影響不大,但是隨著周邊道路車流量的上升,在交通噪聲的疊加影響下,可能造成周邊住宅聲環境超標。對于以上提到的聲環境敏感目標相對較多的站場,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應給予重點關注,若發現敏感目標噪聲超標,應及時采取相應降噪措施保證達標。
3.4 環境空氣影響分析
樞紐站場規劃實施的大氣污染源比較廣泛,包括施工和裝卸粉塵、運輸車輛排放的尾氣等,規劃的“5客7貨”除贛州汽車客運西站、贛州汽車客運東站、南康汽車客運站周邊居民區距離較近,受施工期影響較大,其它9處站場距敏感點距離較遠,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
3.5 固體廢物影響分析
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各站場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本項目生活垃圾占中心城區每日產生的垃圾量的0.81%。未來規劃贛州城區周邊還會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因此本項目樞紐站場實施增加的生活垃圾不會對贛州垃圾處理能力造成壓力。建議站場生活垃圾重視分類收集,便于處理部門對垃圾的綜合回收利用。
3.6 社會經濟影響分析
贛州市公路運輸樞紐規劃的實施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且將為社會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一方面,樞紐規劃的實施勢必會導致行業結構的調整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從而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樞紐站場建設的設計、施工、踏勘以及維護、運營與服務等一系列活動還會為整個社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
4 規劃協調性分析
4.1 與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贛州市被確立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總體規劃符合《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與之相協調。另外,本次規劃的編制正是對上述規劃的具體落實,屬于微觀規劃,重點研究樞紐城市中的客貨運系統各站場的功能、數量、規模、位置等布局方案。
4.2 與原樞紐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贛州公路運輸樞紐規劃在原樞紐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整合:取消東出口客運站、倒巖路集裝箱中轉站、白云路客運站,增加了金陽綜合客運樞紐、贛州客運西站;取消白云貨運站、大營坡客運站、新增加都拉貨運站、將軍山貨運站和沙文高新產業物流中心。對這些樞紐站場的調整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城市規劃的需要,兩者布局方式及功能需求均具有較好的協調性。
4.3 與贛州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贛州公路運輸樞紐的規劃建設可以帶動并促成贛州市綜合運輸樞紐的全面建設,更大限度的發揮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對于進一步發揮贛州的交通區位優勢,提高公路運輸服務水平、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4.4 與贛州市一小時城市經濟圈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公路運輸樞紐客運站場的建設,可以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與縣城、縣城與縣城之間的聯系。
4.5 與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性分析的協調性分析
《贛州市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是在《贛州市“十一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地區物流發展和客運需求而規劃布局的,兩者的布局方式及功能需求具有一致性,建議在贛州市“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中根據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和城市客貨流發展需要,對客貨運站場布局規劃做適當調整,以適應城市綜合交通發展和國家樞紐布局的需要。
4.6 與贛州市旅游發展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規劃建設贛州公路客運樞紐,為廣大旅客提供舒適、便利的出行條件,有效增強贛州市旅游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是促進旅游業發展、完善旅游服務功能的需求。
4.7 與贛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根據《贛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樞紐規劃占地242.8hm2,其中新征占地233.1hm2,占總占地面積的96.0%,部分站場為改擴建,也可以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
5 環境保護措施
5.1 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⑴ 避繞生態保護對象。
⑵ 針對具體站場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所導致的生態損失,在項目環評中必須予以進一步明確界定,同時對相關站場的經營主體增收相應的生態補償費用
⑶ 贛州市地處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生長季長,冷暖變化顯著,降水豐沛,通過站場周圍的綠化帶建設,能夠有效的改善場區揚塵污染,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2 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與建議
各站場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未被污染的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體,而對于貨運站場,如有大宗散貨堆場周圍須設排水溝和沉淀池,雨水經過沉淀后排放,其他生產生活廢水須經預處理至滿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3082-1999)后,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水管網,進入相應的市政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
5.3 聲環境影響減緩措施與建議
⑴ 合理布局功能區
將站場內的高噪聲區域與外界敏感區進行隔離,如將站場的生產輔助區或生活服務區等低噪聲功能區布置在站場臨近城市或敏感區域的位置,對站場噪聲形成有效隔離。
⑵ 合理布置站場內設施
貨運站場在布局設計時應將高噪聲設施布置在距離場界150m以內,客運站場在布局設計時應將高噪聲設施布置在距離場界100m以內;建議在各貨運站場以外120m范圍內、客運站場以外80m范圍內避免新建住宅區、文教區、療養區和風景名勝區等。
⑶ 站場綠化
建議對各站場做綠化專項設計,采用立體綠化方式,多維度進行綠化,最大限度降低噪聲影響。
為盡量減小站場噪聲影響距離,保護已存在的噪聲敏感區,建議在站場周邊增加聲屏障等消聲設施。按照一般新建站場的平面布置,站場周邊應種植植被或設置其他防護設施,如此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減噪聲的作用,將站場噪聲影響距離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通過上述估算與分析,在合理布局和適當防護的前提下,站場本身產生的噪聲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
5.4 環境空氣影響減緩措施與建議
⑴ 盡量減少車輛在場站內頻繁加速或減速次數,減少場內停車怠速運行時間,以減少尾氣的排放;
⑵ 切實加強運輸車輛的年檢監督管理,及時淘汰尾氣超標車;
⑶ 加強營運車輛的保養維護工作,確保車輛發動機正常運行;
⑷ 保持車站停車場內地面的清潔,經常進行灑水清掃。
5.5 固體廢棄物減緩措施與建議
各樞紐站場運行期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應依據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及危險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同時按照相關的環境保護法規條例要求進行處置。
6 評價結論
贛州市公路運輸樞紐規劃各站場的選址綜合考慮了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重要環境保護敏感點和各規劃的協調性來看,均不存在重大環保制約因素,各規劃之間較協調,而且樞紐規劃實施后,可以減少城區現有客運站和貨運站的壓力,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對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公眾對贛州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布局方案均持支持態度。因此,樞紐規劃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樞紐規劃布局合理。
一、規劃編制單位的名稱和聯系方式
規劃編制單位的名稱:江西省交通廳 贛州市交通局
地址:贛州市市政中心北樓1614房 郵政編碼:341000
二、承擔評價工作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名稱和聯系方式
承擔評價工作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聯系方式:
電話:010-58278966,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10號院1號樓,100013
聯系人:任偉 |
|